在满满的期盼与等待之下,终于迎来了毕业典礼。我想我此刻的心情和当年从镐京毕业时一样:是那么的迫不及待,亦是那么的恋恋不舍。
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度里所经历的一点一滴,注定会成为我最珍贵的记忆。
还记得:在希斯罗机场转机时,台湾大姐给我指路,足足带我了十分钟,然后原路返回,令我感动;对拉长到十一点才会天黑的六月的夜里被冻醒的不可思议;知道买东西在二十八天的有效期内无条件退换时的欢乐和兴奋;无论公交和火车都有充电插头的贴心和永远不用带纸巾出门的便利。对第一节lecture的期待;第一次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紧张;第一回查成绩时的屏住呼吸。已经记不清被大大小小的十多assignment和exams熬了多少个通宵,为了一个参考文献翻阅了多少资料,为小组讨论占了多少次座位。简而言之,英国留学的整个过程于我来说就是把一个大龄青年“再青春”了一把。而我也恰恰乐得其所!
当然,除了对英国的生活,习俗和文化的领略之外,收货最大的莫过于对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的感受和领悟。起初很难适应这里的学习节奏,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和磨合之后,很庆幸,慢慢的发现自己也在一点一点的进步。
在纽卡斯尔大学的这一年,感受到这里最大的教学特点之一就是看似轻松,实则学习任务十分沉重。周一到周五基本上每天平均只上两个lecture, 最多加上一个seminar。没有强制的早晚自习。老师不会关注课堂纪律,更不会过问你的课余生活。这样看来学生的自由时间非常充足。实则不然,英国没有教科书,所以每一节lecture之前,老师都会上传课件及十余篇教学相关的论文,而在上课之前的预习则成为了听懂课堂内容的重中之重。对于任何一节课的预习,至少要花五个小时以上,所以课后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买个汉堡去图书馆。另外,这里的假期频繁而短暂,并且每次假期之后都会迎来各种考试和deadline,所以整个假期也不能十分的放松。其次,这里的教学注重实践及小组作业。每次lecture结束之后都会有相应的seminar, lecture注重对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的介绍和讲解,而seminar则多是对相应教学内容的案例补充和讨论。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,另一方面为知识的灵活应用做好实战练习。此外,基本上每一门课程都会有小组作业,大致为一组五到七人,到课程结束时小组自行选择或随机分配相应的课题,并对其进行30分钟的PPT展示和15分钟左右的问题解答。并要求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,各小组每周meeting一次,要有相应的会议记录。而小组最终的展示结果以20%到30%的比例结合考试或论文算入最终成绩。令人最不能忘怀的是英国的论文查重设置,让作弊没有机会。考试基本上有三种形:论文,考试,小组PPT展示。而论文是管理系学生的重头戏,整个学年下来大大小小需要交七八篇论文,大都是2500到3500字,毕业论文12000字,上下浮动百分之十。一学年下来3万多字的论文杜绝任何的复制粘贴,因为每一篇论文通过网络上传之后会自动查重,如重复率超过百分之二十,则基本成为挂科之作。 而对参考文献的要求,则体现了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。然而正是这样一种严谨的体制才能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。
而以上的这些教学特征,无不体现了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要求。首先,良好的自学和自制能力是“学好”和“好学”的基本条件。否则,只依靠课堂上的时间远远不能消化所学内容。其次,在这样一个没人管又甚似有许多管制的环境下,时间管理能力则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必备技能。如何安排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时间,按时完成论文,课前预习和考前复习的时间调配,这些因素,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之前都需要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,尽量避免时间浪费,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另外,树立团队合作的理念也异常重要。在小组作业的过程中,也不乏拥有优秀个人的小组却没有拿到良好小组成绩的实例。因此,积极配合,有担当,有责任心,有行动才能组成一个高效团结的团队,才能够取得好的成果。
在这一年多的留学生活中,不同的经历和体会,让我有了对返校后工作的更深的思考。比如说通过什么样的授课方式,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并能够用于实例;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,促进学生听课效率;如何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。当然这些问题都没有唯一或完美的答案。但是我相信,结合这些来之不易的学习经历以及过去的教学经验,再加上以后不断的学习和总结,将会对未来返校后的工作起到极大的积极推动作用。
现已顺利毕业,我也即将返校工作。我想我会怀念英国的蓝天白云,满大街礼貌带有微笑的陌生人,充满阳光的巷子里街头艺人的歌声,行走时手中暖暖的咖啡和甜到心坎里去的下午茶,以及这里遇见的每一个人。但是我更期待返校后与同事的相聚和一届届学生们满满的笑脸。
每一段珍贵的记忆都会翻篇,而我希望这些翻篇前的经历铸成下一段美好历程的起点。
四六级考试即将临近,相信所有的备考学生和授课老师及辅导员们正忙于最后的冲刺,预祝所有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,学院再创辉煌,取得四六级新高!最后,再次感谢学院对于我出国留学的支持,感谢曾经鼓励和帮助我的同事们以及我的家人。
报告人:高 凤
2015年12月16日